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神秘园音乐

学校的教育情结、家国情怀却始终没有改变2021近期时事新闻热点事件

         发布日期:2024-06-03 06:01    点击次数:148
一所宁乡老校的八十年办学传奇 | 山水洲城记 长沙晚报 09月11日 07:32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确定取消

转自:掌上长沙2021近期时事新闻热点事件

9月10日是教师节。在宁乡,流传着这样一则美谈。因为难忘恩师的教导,2009年宁乡六中一名学生主动帮助退休老师建了栋别墅规格的房子以安度晚年。

无独有偶,2018年的一天,俞敏洪去北大畅春园探望已经97岁的恩师许渊冲。老师摔伤了腿,老小区装电梯又上下协调很为难,俞敏洪当即拿出60万。

    在教师节这天,学生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老师的敬意和谢意。礼物的轻重,其实并不重要,因为老师教学生,本来就是不图物质回报的。但学生的惦念和感恩,蕴含的正是教育的最本质的所在——传承。

宁乡六中是一所乡村老校。它八十余年来的办学传奇,就是基于好校风的传承和滋养。正是这样的传承和滋养,造就了许多尊师重教的故事。

当宁乡碰上谢氏,读书就有不一样的意味。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这句诗里的“王谢”,指的是指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

谢氏人才辈出,既出过“大谢”谢灵运,又出过“小谢”谢朓,就连女子也巾帼不让须眉,如有“咏絮才”之称的谢道韫。难怪唐朝的李白几乎公开宣称,他的偶像都是谢家人,诗中有100多处提到谢家。

谢家,一个令名扬天下的大诗人李白都艳羡不已的家族,以重视教育传承闻名。我没有研究过宁乡谢氏究竟与东晋谢氏家族有什么关系,但宁乡谢氏重视教育却是出了名的。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虽是抗战时期,宁乡民办教育却悄然兴起了一股办学热潮。当时宁乡“四大民校”中就有一所是谢氏族学,诞生时间是1942年。

这是宁乡市第六高级中学的前身。

宁乡人会读书,这是三湘四水给一个地方独有的殊荣。宁乡出过长沙本地唯一土生土长的状元易祓,出过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出过科坛泰斗周光召,出过美学大师李泽厚。

当会读书的宁乡碰上重读书的谢家,谢氏族学一诞生就引人注目。

提到宁乡谢氏,就不得不提共和国司法制度奠基人之一的谢觉哉。这位生于宁乡的前清秀才,被誉为“延安五老”。谢老令人尊敬的不只是他的进步思想和革命功绩,还有他谆谆教导子女的115封家书。2015年,《谢觉哉家书》由其子——著名导演谢飞结集出版后,即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谢老家书体现了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对子女的殷殷期望,在家教、家风方面堪称楷模。试举家书中的一例。

这封家书里说到的“焦官”是宁乡方言“焦干”的谐音,意思是没有油水可捞,提到的“子谷”,即是谢氏族学的第三任“掌门”谢子谷。他是谢老与原配夫人所生之子。从家书里可见谢老对子女教育是严格又不失幽默,所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大概也是谢氏家教方法的密码之一吧!

谢氏族学西迁至距长沙约一百公里处的古镇老粮仓不久,即由民转公,成为公办学校“友仁中学”,取“与仁为友”之意,后发展为宁乡六中。谢老之子谢子谷自然成为中学首任校长,也因此,谢觉哉应其子之邀,曾两次为学校题写校名。

如今,宁乡六中校门牌楼上的校名,依然是谢老所题的几个大字。这是谢氏与宁乡教育、与宁乡六中的渊源。

从祠堂到学校,从族学到公学,宁乡六中和长沙的其他很多学校一样,历经沧桑巨变。但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学校的教育情结、家国情怀却始终没有改变。《谢觉哉家书》已成为宁乡六中及宁乡很多学校的选修教材,据此书编排的剧目成了红色教育的传统节目。

当“粮仓”装上“三宝”,教育就有不一样的风味。

宁乡老粮仓是一个古镇,据传因唐朝在此建仓屯粮而得名。一千多年了,古镇驰名于世的并不是粮食,而是其他三宝——青铜、玉石、小三峡。

先说“青铜”。

老粮仓长田村有一座山叫师古寨。1959年,这里出土了商代青铜器大铜编铙5件。34年后的1993年,相距原出土点20米左右又出土10件青铜器大铜编铙。消息传出后震撼了考古界。

铙,又名执钟,是中国古代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最初的功能是军中传播号令,后为王公贵族家专用乐器。这么多“古乐器”同时在这里出土,让师古寨成为古音绕梁的文化之山,也让宁乡这个“南中国青铜文化之乡”逐渐名扬于世。

有人说,在北纬三十度附近,最吸引人的人类未解之谜有两个,一个是四川的三星堆,一个是宁乡的青铜器。老粮仓,因为青铜器的存在,它的文化显现出不一样的光辉。

再看“玉石”。

横穿老粮古镇的大河是楚江,当前华夏大地以“楚”字命名的江独此一条。楚江河内可淘玉。“楚江玉”质地细腻温润,特别适宜做配饰。曾有人称,和氏璧出自楚地,应与“楚江玉”同根同源。

因有玉石出产,故当地人特别擅长首饰加工,从玉雕,到“打章子”,再到珠宝一体化,老粮仓形成了首饰产业一条龙,被誉为中国“民间首饰之乡”。高峰时期,此地的“章子客”遍布全国,一口箱担出,满是金银回,老粮仓的“珠宝”一直让世间瞩目。

www.010-jx.com

再来看“小三峡”。

湘江有一条支流叫沩江,沩江上游的支流是楚江。沩楚交汇处不远,有一个风光秀丽的“烂山峡”,传说为神仙凿山疏河而成。此地两岸青山相对出,十里画廊扑面来,风光堪比长江三峡,被誉为不要门票的风景。有词曰:“一柱中擎远碧,两峰旁倚高寒。横陈削就短长山,莫把一分增减。”这首《西江月》,据说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任湖南安抚使时,路过小三峡而作。

小三峡,承载过多少西部宁乡人的远方梦想。因为只有出了此峡,才可走州上府,方能通江达海。

青铜彰显历史,宝石润泽文章,山峡传奇秀美。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也养一方教育。历史风味的熏陶,让老粮仓这个地方的教育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宁乡六中,成为楚沩大地上唯一的一所文史特色高级中学,每年在宁乡范围招收的文史特色班新生即有百人以上,这是基于老粮仓的文化底蕴开设的。同时,因为它由新中国司法奠基人谢觉哉题写校名,为更好弘扬谢老的法治精神,2020年,它被定为警校共建法制教育基地学校。

文史特色,警校共建。当宁乡六中碰上老粮古镇,不一样的历史传承,让教育平添不一样的风味。

会议现场。校方供图

当“人物”遇上“人才”,学校就有不一样的韵味。

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之乐。作为教育家的谢觉哉也有一句名言:“人生最大快乐,是自己的劳动得到了成果。农民劳动得了收获……教师劳动教好了学生,其他工作都是一样。”

谢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长沙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至今还保存着一份“宝贝档案”。1924年,学生周凤阳撰写了《五七国耻的回溯》等四篇作文,时任教员谢觉哉不但在字词、句法方面对作文进行了一一批改,还用尾批予以思想引导。这些作文手稿现存于学校校史馆内。周凤阳后来成了革命烈士,档案纸稿也已变色发黄,但是那份教书育人的“师道”精神,依然跃然纸上。

从谢氏族学到宁乡六中,这所偏居长沙西部一隅的学校,却始终有着为国育才的大胸怀。山窝子里学校的老师们,眼光却一直不曾被大山局限,总能紧盯时代发展步伐,紧跟教育改革大潮。

宁乡六中的老师中,出过很多人物。“教而优则仕”“教而优则研”,这些老师不仅自己是响当当的人物,更是识人有方、诲人不倦的伯乐。

六中的学子们也不负师望,他们以自己的业绩谱写着学校文史特色的传奇。

传奇一——“状元”迭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这所山村古镇里的学校,曾出过连续两届的全县文科“状元”。普通学校生源,要在全县获得几乎万里挑一的成绩,不能不说是教育传奇。

传奇二——“报人”迭出。世纪之交不少出自六中的媒体人,如曾任《中华诗词》主编的林从龙,曾任《湖南广播电视报》总编的何立庠等,都在该校就读过。特别是《宁乡日报》(现《今日宁乡》)等报刊编辑记者中,都能见到很多六中学生的名字。

传奇三——“艺人”迭出。文艺不分家,文史特色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艺术人才辈出,如书法家邓正明、国画大师欧阳笃材等。据不完全统计,活跃在华夏大地文艺界的各类“大咖”,出自六中的不少于百位。

宁乡六中一直有《楚江文刊》《枫叶诗集》两本学生刊物,由学生自编自印自发。作为中华诗词之乡宁乡,唯一的诗词学校也花落此校。在文艺味浓厚的校园里,当好老师遇到好学生,无异于好园丁碰上了好苗子。教学相长,师生各美其美。

学校的“韵味”最能让学生回味,甚至是一辈子的韵味。

《长沙晚报》上曾经登过这样一个故事,宁乡六中班主任杨巩承老师,曾连续几个星期为体弱多病的学生彭建宗熬药。2010年教师节,老师退休后回老家,学生主动帮忙,前前后后出功出力,建房让班主任安度晚年,重建后的新房条件优渥,住起来不比城里别墅差。可老师却连连说:“熬药几个星期?我真不记得了!”杨老师说的可能是实话,因为从教几十年,视学生为己出,他照顾过的学生又何止三两个?

修栋别墅报师恩,这又是怎样感人的一个教育传奇?

作者简介:喻剑平2021近期时事新闻热点事件, 1970年出生。笔名容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省诗歌学会理事。出版诗文集《昨夜落花》《城市屋檐》《醍醐之旅》《随遇而安》等四部。现为岳麓区文联主席。(编辑:李颖 尹玮 彭培成;校读:谈梁)

分享文章到: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罗布泊的诡异事件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 2013-2025 สล็อต 版权所有